身為一個幾乎每天在治療牙周病的醫師,
發現大多數人對於使用牙線都有障礙。
導致牙齒跟牙齒之間的齒間縫,
往往都是最常罹患牙周疾病的地方。
點出牙縫清潔要再加強時,
也常常遇到病患反駁說:
「可是我每天很認真刷牙呀」
而會這樣說的病人其實分為兩類,
一類是真的很認真刷刷的很乾淨,
甚至牙齒都被刷凹牙齦都被刷退縮了。
(這又產生了另一種問題)
另一類則是自己感覺很認真刷,
但實際上都沒刷到該清潔的位置。
不管哪一類,
都有一個誤解,
認為牙刷可以刷到所有地方。
但實際上牙刷是清潔不到這些位置的,
所以清潔牙齒需要兩種工具:牙刷和牙線。
牙線用來清潔齒間縫,
牙刷用來清潔牙齒的表面以及口腔黏膜。
由於牙線在使用上有一點挑戰性,
所以病患會想要用替代的方式,
於是就會問說:
用漱口水可以嗎?
用牙線棒可以嗎?
用牙間刷可以嗎?
用沖牙機可以嗎?
接下來,
讓我們一一來做說明。
1. 用漱口水可以嗎? 不建議長期使用
為什麼不建議使用漱口水作為主要的清潔工具?
因為文獻指出長期使用漱口水會導致副作用,
例如牙齒染色、味覺改變...等等。
另外,
就我個人的意見(目前還沒找到論文佐證),
口腔環境有好菌跟壞菌,
保持良好的清潔口內菌叢會達成平衡(好菌佔上風),
但使用漱口水會不會造成口內菌叢的不穩定,
而重新平衡的菌叢是不是對於漱口水耐受性有所增強,
這就需要更多基礎研究的論文來佐證了。
由於有這些副作用和種種的不確定性,
我還是建議用牙刷牙線物理性的清潔就足夠,
不需要加入漱口水這類的化學性幫助,
當然,
如果是口內有傷口或是其他特殊情況就另當別論。
2. 用牙線棒可以嗎? 看狀況,但一般不可以
牙線棒理論上是可以滿足清潔齒間縫的需求,
但由於通常牙線棒的線都偏粗,
在多次清潔齒間縫牙齒表面時,
(一般我都建議一個面至少刮3下)
往往會卡住或是斷裂,
導致多次操作的意願降低。
再者,
牙線棒不像雙手操作的牙線一樣,
可以用手指將線完整的貼附在牙齒上,
線與牙齒表面接觸的範圍相對也較小,
所以清潔的效率較差,
死角也較多。
最後牙線棒的握柄部分,
在清潔後牙區時,
也會因為臉頰的阻礙,
而導致後牙區的齒間縫無法有效清潔。
因此,
牙線棒可以拿來清除食物殘渣,
但無法有效完整的清除齒間縫。
3.用牙間刷可以嗎? 可以當作輔助工具
臨床上常見年輕人詢問這個問題,
但事實上牙間刷是用在40~50歲以上的年紀,
因為隨著年紀增長,
牙齦會不斷的往根部退縮(被動性萌發)。
因此牙縫的空隙會愈來越大,
這才有讓牙間刷穿過的空間,
如果是年輕人使用這項工具,
往往會因錯誤使用而造成牙齦組織的傷害。
不建議當作主要清潔工具,
是因為齒間縫是一個類似三角形的空間,
底部還有隆起的牙齦,
如果只使用牙間刷做齒間縫的清潔,
往往會有一些清潔的死角,
不過如果是一些手眼比較不協調的病人,
我就會建議使用牙間刷作為主要清潔工具,
畢竟雙手操作的牙線是需要手眼協調性的。
4. 用沖牙機可以嗎? 可以當作輔助工具
沖牙機,
有廠商也將其稱作牙線機(air floss)。
這產品的誕生,
就是為了滿足齒間縫清潔不易的需求,
但仍然建議當作輔助性工具使用,
如果手眼協調性沒問題的病患,
還是以雙手操作的牙線為主。
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
我都會請病人做個實驗:
拿杯水靜置個幾天產生水垢後,
再拿沖牙機去沖看看,
如果可以沖掉那就是可以。
目前是還沒有成功的案例,
也或許是還沒人做過這個實驗。
但至少,
以目前我查到的相關論文,
沖牙機的表現還是比較差的。
有些沖牙機標榜使用活氧水,
可以有效「消滅」細菌,
活氧水是否有這種效果,
目前則是沒有發現相關的證據。
2020年一篇系統性回顧的論文,
結論可供參考:
「沒有證據表明有正面效果」
而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無效。
至於什麼是活氧?
其實就是臭氧比較好聽(?)的說法。
▲ 操作要點: 纏繞中指
▲操作要點: 使用大拇指或食指抓住牙線
▲操作要點: 以C字型完整的貼附在牙齒表面
臨床上,
牙線的操作教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認為,
讓病患有動機使用才是首要目的。
所以在教學上簡略了很多細項,
只教最重要的三點:
中指纏繞、
使用大拇指或食指抵住牙線,
以及以C字型完整的貼附在牙齒表面。
然後再提醒一個表面至少刮三次,
一個牙縫有兩個表面。
剩下的就是每次回診調整操作手勢,
觀察下來以這種方式教學,
效果蠻好的。
至於哪一牌的牙線比較好用,
那就看個人喜好,
每間都用看看就知道了。
我自己是蠻喜歡oral B的牙線,
而且要圓形包裝的品項。
不管在自己本身的清潔使用,
還是臨床的使用上都表現得不俗。
搜尋了一下蝦皮熱銷的商品,
兩入65元,
提供這個資訊給大家參考。
傳送門:oral B牙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