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師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式來判斷患者是否信任醫囑:
1. 觀察患者的態度與反應
✅ 積極回應:
- 主動提問、要求進一步解釋,表示對治療計畫有興趣且願意了解。
- 在醫師解釋後,能夠點頭示意或回應,表示理解與接受。
❌ 猶豫或抗拒:
- 明顯表現出懷疑,例如重複詢問「真的需要嗎?」「這個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
- 口頭上答應,但表情遲疑,或經常改變主意。
2. 追蹤患者的行動
✅ 遵從醫囑行動:
- 依照建議的頻率回診,例如半年洗牙、三個月牙周追蹤。
- 依照建議使用藥物、輔助清潔用品(如牙線)。
- 矯正患者願意戴橡皮筋、維持器,植牙患者願意按時回診。
❌ 不遵從醫囑:
- 經常缺席預約,或頻繁延期治療。
- 明顯沒有按照指示使用藥物或保健措施(例如洗牙時發現口腔衛生仍然很差)。
- 拒絕建議的治療方案,例如堅持「先不管它」,但後續卻因疼痛回來求診。
3. 試探性詢問
醫師可以透過對話測試患者的信任程度,例如:
- 「最近牙線有比較勤勞使用嗎?」(如果回答含糊,可能未遵從)
- 「有沒有覺得牙齦狀況改善?」(測試患者是否有自覺效果)
4. 患者是否願意遵從長期計畫
✅ 長期治療的配合度
- 願意配合完整療程,而不是只做急救式治療(例如不只拔牙,而是後續考慮植牙或矯正)。
- 願意聽從醫囑進行習慣改變,如戒菸、改善刷牙方式。
❌ 只求短期解決,不願配合長期治療
- 只要求「止痛」,但不願意處理根本問題(如蛀牙補牙)。
- 需要長期追蹤的問題(如牙周病),但患者僅來一次後不再回診。
📌 總結: 一個信任醫囑的患者,通常會積極溝通、願意接受治療建議、按時回診、遵守用藥或護理指導。相反地,如果患者常常拖延、不按時回診、缺乏行動力,可能代表他對醫囑的信任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