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使用益生菌補給品用以改善腸胃道環境,

發現市面上有很多種的類型,

一時間無從選擇,

於是挑了膠囊的類型,

因為認為有膠囊包覆能夠使益生菌更能抵抗胃酸跟膽鹼

 

但事實是否如此呢?

回家搜尋益生菌相關論文看看,

發現學界一直到1992年才對這個項目開始出現了興趣。

 

image

 

其中硬膠囊或軟膠囊的相關研究在這次搜尋並沒有找到,

反而意外的搜尋到了包埋技術(microencapsulation)

 

深入研究後發現,

這不是個新技術,

在幾十年前就有了,

我們熟悉的「晶球優酪乳」也是利用此類的技術幫助益生菌存活。

 

 

在一篇2020年發表的研究中,

可發現到有包埋材包覆的益生菌和對照組的確有顯著的差異,

因此這項技術的確能幫助益生菌抵達目的。

 

但又產生了一個問題,

所謂的包埋材是什麼?

 

常見的有:

海藻酸鈉、果膠、卡拉膠、明膠、洋菜膠等等

 

多醣、寡糖、澱粉、殼聚醣、麥芽糊精、硬脂酸鎂、膳食纖維,

各式各樣的成分也都有被拿來使用。

 

包埋材主要用以滿足下列的需求:

1. 耐加工:在冷凍、乾燥過程中,保護益生菌維持活性

2. 便於儲存:增加安定性、隔絕空氣、避光、防潮及抗高溫,增長保存期限

3. 耐酸鹼:讓益生菌順利通過消化道抵達目的

4. 給予營養:提供益生菌生存或繁殖的營養素
 

因此雙層包埋,

三層甚至是八層的都有,

越多也不是越好,

加太多層反而導致益生菌被排掉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加了這麼多添加物以後,

各添加物就更難溯源了,

產品的安全性也更為難以捉摸。

 

一般消費者能做的,

大概也只能選擇相信品牌,

或是上食藥署網站查詢:

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資料查詢

 

順帶一提,

有些市面上的健康食品許可證字號已經過期了,

卻依然能夠在架上販賣,

到底是網頁尚未更新,

還是中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這就得要繼續深入追查了。

 

拉回正題,

那到底益生菌該如何選擇呢?

 

經過研究後,

我自己會這樣選擇;

1. 選擇微膠囊包埋技術

2. 上食藥署網站查詢: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資料查詢

    看是否有許可證字號以及保健功效是否是自己需要的。

 

要注意的是,

免疫功能有問題的人在使用益生菌的時候要小心,

雖然很罕見,

但還是有病例出現過因為服用益生菌而產生菌血症的狀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益生菌 probiotics
    全站熱搜

    藍醫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